确。采样完毕后,应按照规范要求对样品进行运输,此时需要考虑外界运输温度以及运输过程等诸多因素,尽量将外界影响减至最小。当样品抵达实验室后,应第一时间同样品管理员进行交接。在对样品信息和状态核实无误后,样品管理员需要通知检测人员将保存时间较短的样品领取并进行检测,防止样品失效造成检测结果有误。样品存放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分类别保存,严格控制样品存放的温湿度,并每天进行记录。
3.2.2 检测方法的选择
环境检测,应按照样品实际情况选取本机构已通过 CMA或者 CNAS 认可范围内的方法。检测方法是检测工作的基本依据,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分析方法,那么最终的检测结果有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截然不同。所以,选取恰当的检测方法能够保证环境检测质量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2.3 消耗品管理
实验室中的消耗品主要指的是化学试剂、耗材、标准物质等。针对标准物质,应尽可能购买可以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单位或者是有证标准物质,并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对其进行验收及期间核查。对检测检验质量有影响的关键试剂及耗材,特别是分析方法中有明确要求的、空白值较高或波动较大、本身不稳定或存放后易变质的关键试剂和耗材必须进行质量验收。需实验室通过测试方式进行验收,待验收合格后方能入库。各种分析项目使用的玻璃器皿、器具等也需要保证专项专用,这对于保证环境检测的质量十分重要。
3.2.4 分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质量控制可分为外部质量控制和内部质量控制。其中,外部质量控制指的是在实验室内部分析过程可靠的前提下,通过能力验证以及实验室间比对来控制实验分析过程中的系统误差,以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内部质量控制指的是通过空白样品、加标回收、平行样品、方法比对、人员比较、盲样测试等手段来减少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实验误差。
3.3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检测专业技能
环境检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员参与,其中检测人员是承担环境检测工作的主体。检测人员在上岗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及能力确认,其中能力确认的方式包括理论考试(设备及检测方法)、现场实操以及实际样品测试(推荐使用盲样)。需要指出的是,能力确认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随时更新检测人员的能力确认,并归档保存。同时,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制定较为完善的培训机制,明确培训周期、培训内容、培训流程、培训目标,保证定期系统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对环境检测人员培训中,要包含环境保护理论知识、环境检测理论知识、环境检测技术、工作规范制度、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化培训,这对于提高环境检测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结 语
环境检测工作对于后期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真实有效,必须对“人、机、料、法、环”这五个基本环节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同时在日常检测过程中加强质量监督与质量控制,树立全过程的质量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公正性。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节能环保》,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实验室,检测,仪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